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”,东北人喜欢二人转,但说到它的起源和教派,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,其实不难看出二人转的门道——二人转的全部故事,无非是两根绳子拧在一起。
东北男女组合二人转:东北的民间曲调和秧歌是它的根,荷花开,凤阳歌等从管来给它加了枝叶,换句话说,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,扎在老百姓的心里,二人转是东北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,能古为今用,能文能武,雅俗共赏,主要是大众化,容易普及,就像云南人喜欢《元宵》,湖南人喜欢花鼓,江西人喜欢采茶戏内蒙古人喜欢《二人台》一样,我们东北人对于这种胸满、声线饱满的二人台是不多见的。
(东北男女组合二人转1-1)
关于秧歌中“二人转”的起源,至今没有定论,它从清朝嘉庆年间(1796-1821)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它以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舞为基础,吸收了河北、山东等地移民带来的其他艺术形式而演变而来,如莲花落。
二人转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,大致形成了中路、南路、西路、北路四个流派,“东唱南浪,西道北板头明”,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四大流派的风格特点,“东唱”:以吉林市为中心,清代有“唱手,往东走”的说法,意思是东路艺术高,好唱,爱唱,吉林二人转的艺人被称为“木老头”,意思是他们说话快,能歌善舞艺人的手绢、扇子、大板、玉手都有绝活。
处于第一位是指一个人的表演,根据剧情需要一个人可以装腔作势(幕后帮白人)也可以有助唱和后备歌手,因为一个人演一部戏,表演难度大,对演员要求高,比较著名的作品有《王二姐思夫》,《红月娥做梦》等。
二人转:一女一男唱是二人转的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,载歌载舞,一人多面,具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诱人的艺术魅力,女的叫旦或顶,包头,男的叫丑或底。
即兴表演:在双人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人表演,是拟人化的二人转,像赵本山的《摔三弦》,有《回杯记》,《二姑爷拜寿》,《梁祝下山》,《马前泼水》,《送情郎》,《包公赔情》,《西厢听琴》,《报菜名》,《点菜名》,《摇篮曲》,《悠孩子调》,《五匹马》,《大姑娘美》,《月牙五更》,《光棍哭妻》,《大鼓四平调》,010
歌唱: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表演、唱歌、跳舞的团体歌唱;很多人表演,唱一个完整的故事,或者表达各种感受,独唱:当然可以一个人唱也可以有人帮忙唱,这类小调很多,比如《锯大缸》。
相关推荐:上一篇:东北二人转基本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
下一篇:多层表演舞台常用的框架舞台的灯光